1. 首页>>生活

跟着背篓菜农进城卖菜(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)

  老罗夫妇在农贸市场卖菜。  梯早已开始运行。入站口排起了长队,这里等车的菜农大多65岁以上,可以免费乘车。

  “第一班轻轨是6点32分发车,6点15分开站。为了让菜农们进站时间更充裕,我们提早10分钟开站,在那之前也会早早把扶梯和直梯打开。”石船站值班站长苏奎说。

  6点15分,准时开站。安检的程序必不可少,但从菜农们取下背篓过安检,到重新背上过闸机,都有工作人员帮助。个别人带的菜量大,还有专门的大件通道供其通行。老罗一根扁担挑着两篓蔬菜,走得稍慢些。钱芳走在前面轻车熟路,给他按了无障碍直梯,等老罗到了才一起到站台候车。

  6点32分,第一班轻轨准时到站。怕有些老人听不懂普通话,站台还加上了方言播报。车厢内几乎座无虚席,菜农们放下的背篓,整齐地摆放在地上,空气中满是蔬果清香。为了防止背篓“乱跑”,部分车厢在近门位置还专门加设了固定挂钩。

  钱芳遇到了村里的老姐妹包绍怀,两位老人坐到一起交谈起来。包绍怀要带进城的是两筐蒜薹。“挑最好的进城卖,你瞧,掐一下就断。”包绍怀一边讲,一边用手指掐断一截蒜薹,证明着自家蔬菜的鲜嫩。

  “我们平时都管钱芳叫‘钱包’,有生意头脑。自打两年前轻轨通车,他们家迅速扩大了生产规模,把一篓一篓的菜背到城里卖。”包绍怀说,“老罗管生产,‘钱包’管经营,他们家光卖菜一年就有十几万元的收入咧!”

  “哎哟,又不是只有我们家。听村干部说,自打2022年上半年轻轨通车后,乡亲们都纷纷坐车进城卖菜,下半年全村的收入就比上半年涨了300多万元。如今村里的种植面积从通车前的800多亩,扩大到2100多亩。”钱芳说。

  卖菜——

  农贸市场服务贴心

  原计划坐4站轻轨到龙兴站下车,想起还在飘着的雨,钱芳临时改了主意,和老罗商量着提前一站在高石塔站下车,去龙兴镇和合家园农贸市场摆摊卖菜。

  “下雨天在外面赶集买菜的人会少一些,和合家园农贸市场在室内,我们也常去。那边靠近龙兴镇的大型安置房小区,附近住了好几万居民。”钱芳脑子转得快,迅速做了决定。

  到站后,老两口一共支付了6元票钱。步行十来分钟,他们来到农贸市场,很快在一楼自产自销区觅得一处摊位,就在进门口位置。此时刚过7点。“一般八九点才上人买菜。赶第一班轻轨,为的就是选一个好位置。”老罗说。

  和合家园农贸市场的自产自销区有300多平方米,均设在一楼进门人流密集的位置,最多可以摆上200多个摊位。这附近除了安置房小区,还有人才公寓,人气相当旺。在这摆摊,一次只需要象征性地交1元摊位费,就能分配到一米多长、半米多宽,约3块地砖面积的区域,可以从早摆到晚。

  靠近摊位细看,乳黄色大理石地面上,靠近墙体约一米处铺有深红色细条状瓷砖。这些瓷砖围成一片“回”字形固定区域,供自产自销的菜农就地摆摊,干净整洁,井然有序。

  “市场在规划设计之初,便考虑到菜农的需求,根据地砖颜色不同,划定了摆摊的区域。这样不仅灵活机动,还能让乡亲们清晰明了地知道货品应该摆在哪个位置,引导他们自发维护市场秩序。”市场管理人员邓仕玉说。

  为了尽可能让自产自销区的菜农有舒适的摆摊环境,市场还花1000多元钱找人把原本过道上的空调外机搬走,腾出位置的同时,也让菜农在夏天不会感到那么炎热。

  “只要是来这里卖菜的老乡,我们都会想方设法给他们找到位置。”邓仕玉说,市场还为每一名菜农准备了泡沫板和编织袋,“铺在地上,可以放更多菜。”

  老罗说,前段时间“背篓专线”被关注后,不少市场开设了摆摊专区,邀请石船菜农去卖菜,“不收取摊位费,或者只是象征性收费,而且都能坐轻轨到达。”

  从7点开始,陆续有附近的居民光顾老罗的摊位,夫妇俩忙到水都来不及喝。新鲜的农家菜不愁卖,仅仅两个小时,当天带来的30斤花菜和120斤西葫芦销售一空,老两口共计进账150多元。

  背篓空空,天气也放了晴。夫妇俩一身轻松,收拾好背篓坐轻轨回石船,准备接着忙地里的农活儿。“生意好,心情就好!”老罗笑道。

  上午9点多,与老罗夫妇在石船站告别后,记者遇上了从市区到石船镇买菜的张世华、江碧夫妇。老两口今年七十出头,家住两江新区人和街道,一大早坐了20多站轻轨赶到石船镇。“我们俩闲不住,如今坐轻轨也方便,想来转转看能不能买点新鲜蔬菜回去。”江碧说,“不少身边的邻居,都坐着轻轨到村镇里的集市,一个个场赶过去咧!”

  一条“背篓专线”,联通城市和乡村,把两头老百姓的美好生活,紧紧连在了一起。

本文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ld1995.com.red/646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